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四川党校报 > 2024年 第8期 > 第4版 热点关注
聚焦“中国产能过剩论”
发布时间:2024年06月18日 部门/单位: 文: 图: 签发人:

丑则静:“中国产能过剩论”是伪命题

美方一些人急于给中国新能源产业贴上“产能过剩”的标签,毫无事实根据,完全是个伪命题。近年来,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如火如荼。一方面,国内新能源市场购销两旺,产能和市场需求还有很大潜力。另一方面,中国新能源产品具有显著竞争优势,海外也有巨大需求。2023年,电动汽车、锂电池、光伏产品“新三样”市场火爆,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,同比增长29.9%,显示出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创新优势和过硬实力。长远来看,据国际能源署测算,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,是2022年的4.5倍;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,是2022年的约4倍,这些数据都表明,全球新能源需求潜力巨大,中国产能远未“过剩”。

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,反映了产业整体竞争实力的跃升,这源于中国创新和研发能力的提升、完整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,以及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。一些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投入已达到百亿元级别,持续的高强度的研发投入,为中国车企的技术优势打下了扎实根基。从产业链供应链来看,中国拥有庞大的汽车供应链,在长三角地区,4小时车程内就可解决一辆汽车所需的全部配套零部件。这些事实表明,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优势,是在激烈的开放竞争环境下打拼出来的,靠的是真本事、硬实力。

中国新能源产业代表的是先进产能,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,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,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。美方一些人宣扬“中国产能过剩论”,是欲加之罪,其实质是为其保护主义制造舆论声势,最终目的是遏制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,阻滞中国发展进步。这种保护主义逆历史潮流而动,无异于饮鸩止渴,不会带来他们所期待的结果。

 (《光明日报》 2024年5月10日)

 

邱海峰:指责“产能过剩”,实为打压中国

美国一些人士近期抛出的所谓“中国产能过剩论”,看似经济概念,实为虚假叙事,目的在于遏制打压中国产业发展,为自身谋取更有利竞争地位和市场优势。

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,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依托庞大国内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,通过市场充分竞争和技术迭代创新,形成综合性竞争优势,以电动汽车、锂电池、光伏产品为代表的“新三样”在全球市场受追捧,去年出口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,增长近30%。这些优质产能加快出海,推动全球绿色发展,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。但美国一些政客无视事实,使劲鼓噪所谓“中国产能过剩论”,为打压中国编排新说辞,用心险恶。

不难发现,美方这种乱扣帽子行为是典型的“双标”。当美国芯片、农产品大量出口时,他们说这是在为国际市场提供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,到了中国新能源产品出海时却变成了“过剩产能冲击世界经济”。当说起应对气候变化时,美国认为新能源产能仍然不足,而谈到中国新能源产业,又指责这是“产能过剩”。

“双标”背后是“见不得人好”和“照我说的做,别管我怎么做”的无理行径。长期以来,固化的“中心—外围”产业分工体系持续为美国带来超额收益,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“外围”的不利地位。然而,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加快推动科技创新、产业转型升级,在一些领域打破美国对相关产业的垄断,推动世界分工体系出现合理化调整,这样的改变让美方接受不了。

于是乎,遏制打压成了美国一些政客死守不平等“中心—外围”体系的常规操作。从发起贸易战、科技战,到鼓噪“脱钩断链”“去风险”,再到构筑“小院高墙”、发布投资限制令,美方一再将经贸问题政治化、工具化、武器化,企图不断强化其垄断优势,阻碍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发展进步。

 (《人民日报(海外版)》 2024年5月16日)

 

环球时报:炒作“中国产能过剩”,才是对全球的威胁

美方一些人炒作所谓中国“产能过剩”,真实目的是要打压中国新兴产业发展,以不正当手段维护其在全球产业链中长期以来的垄断地位。耶伦在采访中将美国太阳能公司的倒闭归咎于中国供应商“压低价格”,虽然归因错误,确也暴露了真实想法。不难看到,所谓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”不过是“美国利益至上论”的翻版。在美方看来,中国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挑战美国的实力和地位,中国的竞争力被“翻译”成了对全球(美国)的“安全威胁”。可见,过剩的不是中国的产能,而是美国的焦虑。

事实上,面对优质绿色产能在全球发展不充分、不平衡的现象,中国走的是一条“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”的共赢道路。中国在积极发展本土绿色产业的同时,主动开展务实的跨国优质产能合作,积极提供国际公共产品,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,促进能源的高效、清洁、多样化转型。

反观美国,它本可与中国一道,共同利用绿色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,携手应对优质产能需求不足的挑战。遗憾的是,美国选择向中国挥舞“大棒”,用零和博弈的思维看待中国新能源产业,对现实问题错误归因。当前,世界绿色产业发展不足、优质产能分布不均,主要原因在于世界各国绿色科技发展与应用的进程不同步、能力不一致、利益不协调,而美国却有意用“中国威胁”解释一切,试图通过限制中国解决问题。殊不知,正是美国对中国的抹黑打压阻碍了技术跨国扩散和全球产能流动。谁才是全球产能问题的始作俑者,答案一目了然。

 (《环球时报》 2024年4月29日)


  •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© 2009 - 2025
  • 蜀ICP备10001505号